【我们这十年】科研篇:矢志创新 科技报国
管理员东北林业大学 2022-10-05 12:43 浏览次数: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十年间,学校在科学研究上硕果累累,为努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林业大学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为科技报国、生态报国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研志向,敢为天下先,引领新方向

“科学研究一定是前沿性的”,“陈旧的研究方法、陈旧的课题就不要再做了,搞科研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正是靠着敢为天下先,敢闯“无人区”、开拓新方向的精神,李坚院士在研究领域内创造了多个国际领先。

2017年,李坚院士团队研究项目“基于木材细胞修饰的材质改良与功能化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人工林木材密度小、强度低、易变形开裂、腐朽虫蛀和易燃烧等问题,还能够通过改变木材细胞壁层分子结构和调控细胞微观构造,使木材具备疏水、阻燃、防腐和电磁屏蔽等新功能。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木材仿生功能化基础研究方面引领了科学前沿。

2018年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由我校李坚院士团队主持完成的“基于木材细胞修饰的材质改良与功能化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十二五”期间,马建章院士团队关于东北虎豹保护的规划和政策咨询建议,间接推动了国家出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方案》,促进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设;2021年,作为核心技术支持团队,制定科学方案并首次成功实施了我国野生东北虎“完达山1号”的野外救护和放归;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东北项目办公室合作,创建国内外虎豹保护信息沟通平台“虎豹网”,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机构的关注和学术交流。

2019年3月28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家》栏目以半个小时的时长,专题报道了马建章院士守护东北虎的感人事迹。

2021年11月,国家林草局致谢我校专家野生东北虎救护放归工作

十年间,像马建章院士、李坚院士一样,瞄准领域前沿开展科学研究的东林人还有很多:

李伟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一种高效的林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技术,关于木材形成的多层级基因调控网络与反馈调节机制的研究,发表在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其所在的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林木种质创新与利用、林木功能基因组、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上均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李伟教授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文章被杂志推选为封面文章

于海鹏根据林木细胞壁聚集体的复杂组分构效特点,提出生物质精炼的学术思想,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起温和化学处理结合高频超声处理制备纳米的新方法,其后推出的一系列新技术促进了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功能利用理论发展,成功实现了木、竹、麦草、秸秆等生物质资源纤维素、木质素等全组分的炼制转化与综合利用,获得了高附加值的多元化生物基材料、能源和化学品,实现了利用效率和价值最大化;

于海鹏教授正在讲授他的木质纤维素课程

陈志俊关于木质素的相关研究被Cell旗下的顶级材料类杂志Matter专门发文评论“该发现为木质素的利用赢得了新生”,他和团队建立起一整套基于光理化特性对林木芳香资源进行高效加工利用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突破了林木芳香资源利用的理论瓶颈,与团队合力完成的“大自然启发的林木芳香分子特性调控机制研究”项目获得同行的广泛认可,斩获了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孙龙、王洪峰、姜广顺等团队在2021年11月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已经联合20余家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全力推进东北亚植物、动物、微生物、昆虫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相关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搜集整理东北亚标本记录超过580万条,采集超过3万份昆虫标本,在中俄虎豹跨境保护以及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东林人在科研上的原始创新能力为何如此突出?学校早在十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2012年7月8日,在学校60周年庆典现场,我校杰出校友、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与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共同为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拉开了我国林业行业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帷幕。同年9月,学校“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材料领域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十年间,学校新增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站,10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机构,13个黑龙江省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2个林业和草原国家创新联盟……

2012年7月,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

早在2012年印发的《东北林业大学“十二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就前瞻性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需求,加强高固碳良种选育扩繁,加强森林碳汇效应监测、计量、评价、预测以及森林碳增汇经营、培育、优化经营决策等技术创新布局。

这就是东林在科学研究上不断取得原始创新成果的答案——高层次科研平台提供了重要的“硬件”保障,东林人板凳甘坐十年冷、研究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成为重要的“软件”支撑,学校前瞻性的科研布局提供了“战略”上的指引!

奋发必定有为!十年间,学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5.83亿元,主持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国家自然和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课题)555项,累积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707项,在国家科技创新大局中贡献了东林拼图。

科研导向,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

“作为林业高校,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助力东北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是学校不变的追求、永恒的使命。学校的科学研究要围绕这个中心、服务这个大局,把研究写在山林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李斌校长说。

2012年以来,学校立足林、做强林,主动对接国家、林草行业和地方战略发展规划,组建了交叉学科创新团队,规划了五大平台建设和五大创新研究领域,助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学校成立了“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聚焦东北亚(寒区)、特别是黑龙江,开展森林、湿地、冻土、土壤等碳增汇、保汇和生态系统重大基础理论与战略研究,开展生态碳利用前沿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建立东北亚生态系统碳汇话语权体系,为黑龙江省向生态强省转变,服务龙江绿色发展和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2021年11月28日,东北林业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成栋楼4楼会议室隆重举行

2022年5月,学校设立碳中和专项科学基金

——围绕生态安全,学校牵头成立了“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首尔大学、东京大学等国内外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组建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昆虫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6个研究团队,推动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科学数据和有力支撑。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作了宣传报道。

2021年11月13日,我校牵头成立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2021年11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此事

——围绕行业发展、绿色发展和东北振兴,学校成立“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华大基因合作,成立“东林—华大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牵头开展全省生态产品GEP核算,提出推动了龙江“兴安岭生态银行”试点建设;与省内多地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刺五加高效繁育技术”“红松嫁接技术”落地鸡西绿海集团;扶贫攻坚中帮助泰来县构建了一条生态科研、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产业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助力泰来县于2019年脱贫摘帽,相关举措入选第一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库、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荣获2020年黑龙江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2017年8月,校领导在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基因库走访调研,与校友合影

2022年学校70年校庆期间,学校与12个地市企业签署战略和具体合作协议

东北林业大学邹莉教授及团队扶贫泰来实践被评为最佳减贫案例

……

十年间,东林人交出了一份耀眼的科研答卷。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等国家重大工程中,东林研究成果和建议成效显著;基于生态学理论与模式、天然次生林经营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动态经营体系等丰富成果,获得了国际科学界的认可和高度重视;致力于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率先提出并正在推进的野生动物基因库项目,引起了国家和知名企业的高度关注;在林下经济发展、林源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生物转化和植物药生产方面,取得了多项国家级科研奖励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并在成果转化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出国际领先水平的木材阻燃剂、木材胶黏剂,探索出高性能木塑复合材料和木塑制品的高效制备技术;在生物质基新型纳米材料、炭材料、光学材料、能源材料方面也高水平成果频出,在国际同行业中影响甚广……

李坚教授实验室改良的木材

2018年,李坚院士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19年,学校“生物质材料创新研究团队”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

高校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十年间,学校积极发挥多学科领域人才和专业的核心优势,依托“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智库”和“黑龙江省现代林业与碳汇经济发展智库”两个黑龙江省重点智库等,为国家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献智献策:

2020年8月,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智库专家座谈会在我校举行。

 

2019年10月,中俄区域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智库专家刘经伟教授编制的《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白皮书》,王晓龙教授撰写的《中俄朝边境中方一侧输入性非洲猪瘟高风险区域预警研究》报告等无一不产生积极影响,受到部、省级部门肯定和采纳。《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被松花江林管局采用,黄颖利教授团队编制的《黑龙江省林业碳汇经济发展规划(2019—2030)》建议,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并全文采纳,配合省发改委进一步完善后印发实施,使黑龙江成为全国率先印发实施该类规划的省份……

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惠及民生福祉,大地和人民必定给予丰厚回报。十年间,学校累积发表学术论文24839篇,其中6696篇论文被SCI收录,6041篇被EI收录,227篇被SSCI收录,ESI高被引用论文及热点论文80篇,授权专利共计481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957件,实用新型专利3370件,授权专利转化78件……

管理方向:实施“双轮驱动”,释放创新活力

“这十年,学校全面深化科研管理与运行机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着力激发创新活力。”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于海鹏说。

2014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学校顺势而为,在2015年出台了《东北林业大学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此后,“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东北林业大学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东北林业大学支撑东北经济全面振兴科技发展行动方案》、“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相继落地实施或启动编制,科研导向更加清晰,科研评价更加合理,科研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在科研管理上,学校也不断进行调整。2012年,成立“2011计划”办公室,与科学技术研究院合署办公,专项推动协同创新工作。2014年,印发实施《东北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逐步发挥学术委员会、校科协、校社科联在学术治校、科技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于2020年6月增设了哲学社会科学专门委员会,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鼓励理论研究创新。2016年,成立“科技园管理办公室”。2019年,成立正处级建制的“平台管理办公室”“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副处级建制的“期刊管理部”,专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学校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2021年,成立正处级建制的“乡村振兴办公室”,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此外,2012年以来,学校加强了科研管理制度完善和修订工作,累积制定、修订科研管理文件27项,为科研人员松绑,全方位增进科技人员获得感,实现了“助力科研、服务产业、解放人力”的目标,保障了科研任务顺利完成,全面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如今,学校已逐渐形成了团队发展、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成果集成、服务社会、信息平台、学术交流、科学普及、诚信监管、协同创新和乡村振兴等全链条、全过程科研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对引领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和根本保障作用。

“展望未来,学校要持续发挥自身优势,争取在筑牢祖国生态屏障、助力东北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交出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校长李斌说。(转自:东林新闻网)

 东北林业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    邮编: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