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生物资源环境研究中心戴绍军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Molecular& Cellular Proteomics》上发表
管理员 2015-09-21 00:00 浏览次数:

近日,我校盐碱地生物资源环境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学科戴绍军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Cytological and proteomic analyses of Osmundacinnamomea germinating spores reveal characteristics of fern spore germination and rhizoid tip growth”在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MCP)发表。MCP是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出版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著名期刊,主要刊出研究性文章、数据库文章和新技术文章,刊出的文章着重关注生物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功能与表达的特征,尤其关注蛋白质存在与否及其相互作用对生物体功能的影响。

    论文概要:
          
   

蕨类植物孢子是研究细胞不对称分裂、分化与极性生长过程复杂网络调控机制的良好模型。桂皮紫萁(OsmundacinnamomeaL. var. asiatica)是具有独立生长孢子叶和营养叶的原始蕨类植物。由孢子叶产生的绿色孢子可以不经过休眠直接萌发。本研究报道了桂皮紫萁孢子萌发5个典型时期(成熟孢子、水化孢子、双细胞孢子、萌发孢子和具原丝体原始细胞孢子)孢子超微结构、抗氧化酶系统酶活性,以及重要蛋白质与基因表达的特征。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的113种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参与光合作用、贮藏物动员、能量供给、蛋白质合成与周转、活性氧自由基(ROS)清除、信号转导、细胞结构重塑等过程。其中,25种具同工型的蛋白质暗示着翻译后修饰在孢子萌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及其编码基因表达模式的动态变化揭示了细胞分裂与假根极性生长过程的特征,主要包括:同时发生自养与异养代谢、活跃的蛋白质合成与周转、ROS与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和乙烯)信号通路,以及囊泡转运与细胞骨架动态变化等。以外,蕨类孢子蛋白质功能倾向性表明,与种子植物花粉相比,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具有独特的和共有的特征。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蕨类植物孢子萌发过程中单细胞不对称分裂与极性生长提供了重要信息。

    论文题目与作者:

    Cytological and proteomic analyses of Osmundacinnamomea germinating spores reveal characteristics of fern spore germination and rhizoid tip growth

JinweiSuo, Qi Zhao, Zhengxiu Zhang, Sixue Chen, Jian'guo Cao, Guanjun Liu, Xing Wei, Tai Wang, Chuanping Yang, and Shaojun Dai

    链接:http://www.mcponline.org/content/14/9/2510.full

    第一作者简介:

    索金伟,女,1988年5月生,博士研究生,国际植物蛋白质组学组织(INPPO)会员。2011年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东北林业大学细胞生物学学科攻读硕士学位;2014年9月,转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博士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1项,参加导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项。研究方向为植物逆境应答功能蛋白质组学。在《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Frontiersin Plant Science》、《Frontiersin Biology》和《遗传》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我校在读博士生赵琪和硕士毕业生张正修为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戴绍军(Shaojun Dai),Email: daishaojun@hotmail.com

    盐碱地生物资源环境研究中心http://yjd.nefu.edu.cn/

 

 

 

 东北林业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    邮编: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