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重要任务,加快推进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研管理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攀登学术高地,不断拓展优势研究领域国内外影响力。实施科技创新行动,助推“双一流”建设,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的任务分工,秉持“质量、绿色、创新、合作”的发展理念,营造开放共享、交叉融合、注重原创、学术至上的科学研究氛围,努力推动我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各方面工作提速提质、强调实效。
二、总体要求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与林业发展需求,以“双一流”建设任务为核心,统筹推进“十三次党代会任务”、“科技管理机制改革”等重要工作。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即“目标”“问题”“结果”导向,特别要做到“科研习惯从善如流”,全面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及科技管理改革新理念、新思想、新政策,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东林特色科技管理运行机制与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国内外科学前沿,精准对接国家、地方、行业及企业重大科技需求,弘扬东林精神,深度挖掘传统优势领域科学研究丰厚积淀,传承发扬、兼收并蓄、融合创新。一体化推动科研平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建设,全链条设计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与成果转化专题或主题,培育一批高水平学术领军人才,打造一系列东林标志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及成果转化链条。
三、精准定位、明晰理念,构筑东林特色创新内涵
(一)坚持科技发展精准定位,展现东林科技责任担当
东北林业大学植根于国有林区,以保障国家森林资源为己任,为建设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努力;依托林学、林业工程两个一流学科构建完整科技创新链,秉持开放式创新,统领交叉融合与集成创新,力争推进特定区域产业与发展模式颠覆性创新;实施林(草)业种质创制保护与资源培育质量提升、科技支撑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集群攻关顶级群落恢复与生命共同体健康可持续创新驱动计划。
(二)坚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秉持传承绿色发展理念
围绕东林科技特色和优势,践行爱国主义与科学家精神,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带动科技产业与技术提档升级,力争提升和稳固东林科技与国有林业相生相伴的牢固关系,成为我国资源环境和生态安全不可或缺的方面军,构建种群伴生、共同进化的东林科技文化。
(三)坚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创新驱动支撑引领
积极构建东林科技创新竞争优势,力争未来五到十年时间,创设和稳固东林优势树种、东林技术与模式、东林方略、东林方案与东林智慧;实行质量与标准相统一,规划创新链耦合产业链路线图。
(四)坚持深化体制改革攻坚,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高效能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学校科技体制改革与重塑,实现兼收并蓄、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态势;推进机制创新,构建大科技格局和全产业链布局,推行全员参与加持、校地智力对接样式。
(五)坚持强化长远战略谋划,形成科技创新框架体系
谋划东林科技发展重点战略。近期打夯基础,完善平台搭建、组建优势团队、多方争取经费、聚焦专题主题、初现发展成效;中期稳中求进,实现方向队伍稳定且不断拓展壮大,坚持矢志攻坚定力、不畏困难韧劲,形成路明线清发展格局;远期实现优势可鉴,标志性成就涌现,完成创新叠加产业成链、稳固东林方案模式。
四、清明目标、重点谋划,实施东林专注创新行动
(六)推进科技换档升级计划,实施东林科技特色行动
落实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要求,释放科技管理改革政策红利,以创制东林特色的科研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为目标,坚持围绕科技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换挡升级展开工作。实施以平台、首席、团队一体化建设为核心,先进服务理念与手段为要素的科技管理体系换挡升级行动。
重点任务:从改变“科研习惯”着手,依托重点科研平台,实行首席科学家及PI团队,优化配置有效资源和政策倾斜,实现业绩共享;及时贯彻落实“放、管、服”各项政策,全方位增进科技人员获得感,承兑政策性利好,既要追求“顶天”,更要脚踏“实地”,一切智力输出、技术服务都纳入科技成就范畴,打通管理机制隔阂;鼓励“为我所用”,积极推进实施“科学顾问”和“技术顾问”计划;始终坚持一切以助力科研、服务业务、解放人力为目标,倡导“集中优势力量,实施集团攻关”。全面提升科技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营造专心学术的氛围。
(七)助推东北经济振兴方案,实施东林科技支撑行动
紧跟东北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黑龙江省为典型示范地区,以“经济振兴”为总体目标。聚焦“林草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生态安全”,围绕现代林业(林区)、资源环境、智能制造3大领域,启动实施“支撑东北经济全面振兴科技发展行动方案”。对接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助推东北经济振兴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研发专题指南,衔接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破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市场需求。
重点任务:分阶段启动15个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专项研究项目。主要涵盖:林木种质创新、黑土区农田防护林功能提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珍贵乡土树种培育、“生态银行”机制研究、非木质森林资源高值化利用、中药材质量控制与提升、动物源活性分子挖掘与蛋白类资源库建立、秸秆综合应用、重大森林病虫害诊断与防控、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与挖掘、自然保护地体制构建和大东北区域一体化保护管理技术研究、生物质基多元异质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及示范、林草资源调查监测及大数据平台、森林火灾监测与防控、林业与草原智能化装备创制等研究方向。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产业培育的科学研究全链条组织模式,实现从原始创新到应用实践的全覆盖。
(八)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计划,实施地方区域发展行动
积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模式,重点针对区域、县域(林业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行政区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山水林田湖草多系统综合治理方案、城乡环境整治与美丽宜居、特色产业构建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经济优质与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重点任务:以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与黑龙江省林草局、住建厅、交通运输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哈尔滨市、伊春市及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政府系统,和中林集团、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伊林集团、黑龙江省交投集团、内蒙古交投集团、吉林森工集团等企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并深入对接。基于区域特点及行业突出优势,探寻支柱企业,开展县域(林业局)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全方位战略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推动前沿技术落地,协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制度创新,合力扩大科技人才培育体系影响范围,打造校企“产学研”合作新模板。以学校与泰来县定点扶贫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合作为突破口,打造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提档升级的典型成功模式。优先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林草国家科技创新联盟等产学研用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集中优势攻坚克难。利用3-5年时间推广“泰来合作模式”,优先针对3-5个县(林业局)分步启动实施东林智力支撑地方区域全面发展行动。
(九)推进生态文明主题计划,实施哲学社科繁荣行动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度研究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林业与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等论述的深刻内涵。以设计构建生态系统与生态哲学模式架构,贡献“两山理论”东北答卷的东林方案为总体目标。围绕生态伦理与生命共同体界面设定与功效、推进生态文明绿皮书、健康产业与区块链、基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西语语境应用等领域,启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主题研究行动”。
重点任务:分阶段启动9个哲学社会科学主题研究项目。主要涵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基于生态银行的自然资源资产化模式与路径、林业生物安全防控法律对策、东北边疆公共安全治理、基于跨学科视角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学研究、基于中国文化战略及跨学科理念的外国文学研究、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及创造性转化、新形势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战略问题研究等研究方向。此外尝试探索“民族文化与国家体制契合度”理论与现实研究。深度挖掘东林智库能力、学术创造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等领域提交东林绿色答卷。
(十)高效助力国有林区深化改革,实施东林智慧提升行动
围绕国有林区政企分离、林区变社区等深改任务。贯彻资源资产化管理与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国家战略,构建“绿色典当”及“生态银行”,盘活资源资产存量。坚持扎实对接现地,进驻林区(社区)并在解剖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高品质的东林方案,为建设现代林区贡献东林智慧。力争在助力国有林区深化改革中提升东林科技能力。
重点任务:实施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双轮驱动,延伸科技创新链,承载产品、产业及政策供给侧重任,实现创新叠加产业的新模式。探索面向生态补偿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生态资产核算,设计“绿色典当”和“生态银行”的具体模式、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盘活资源资产存量。构建需求视角下的多元林业碳汇交易体系,开发森林碳汇等生态价值产品化。积极促进政、校、企合作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有机融合政策导向、科技文化优势与企业发展需求,构建联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现代林区创新发展的新型桥梁纽带。在服务林区改革贡献东林方略的同时,提升学校纵、横向科研与应用整体实力,实现“双提升”,进而促进学校科研体量、科研质量、服务社会、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创设属于东林的学术品牌,推出东林科技“名人”。
五、凝心聚力、务实创新,传承发扬东林科技文化
东林科技人始终践行爱国主义与科学家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坚定责任担当,在追求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研究“顶天立地”的全过程中,不断发扬东林精神,进而凝结成追梦东林人应该具有的科技文化底蕴——万物静思皆有得,天地参读东林行。